小鹏汽车的伊卡洛斯之梦


  作者:创投Plus / shu

  造手机的小米预计2024年量产电动车,而造智能汽车的小鹏2024年已经准备好上天了。

  10月19日,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宣布完成超5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前估值逾10亿美元。本轮由IDG资本、五源资本及小鹏汽车领投,红杉中国、钟鼎资本、GGV纪源资本、高瓴创投以及云锋基金等知名机构跟投,所融资金将用于研发和推广能同时满足低空飞行和道路驾驶的新车型。公开资料显示,这是迄今为止亚洲低空载人飞行器领域企业获得的最大单笔融资。

  今年7月,小鹏汇天推出了首款双人智能电动飞行器旅航者X2,安全载人飞行测试超15000次。这款能够搭载乘客的飞行汽车在9月28日于珠海举办的第13届中国航展上格外引人注目。

来源:小鹏汇天官网来源:小鹏汇天官网

  风起云涌

  虽然明知无法摆脱地心引力,但人类对飞翔的探索似乎永无止境。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鲜为人知的是,仅14年后工程师格·寇蒂斯就制造了一款铝制飞行汽车。不过受彼时技术限制,这个历史上的第一辆飞行汽车只能完成短距离跳跃式飞行。

  2009年,美国特拉弗吉亚公司研发的Transition在纽约州普拉茨堡机场试飞成功。这款飞行汽车能在40秒内实现汽车和飞机两个角色的切换。在地面行驶时,使用电能驱动,机翼可以折叠缩放在驾驶座旁边;在空中飞行时则使用燃油,保证飞行的稳定性,最高飞行高度可达3000米,空中续航里程640公里。

  虽然Transition的出现为飞行汽车打开了新局面,但它需要至少500米的跑道才能完成起飞和降落,这在城市拥堵的交通场景下极难实现。电动垂直起降技术eVTOL(Eletrical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应运而生。

  eVTOL概念最早于2014年由美国直升机学会(AHS)和美国航天航空学会(AIAA)正式提出。通过在多个旋翼上安装电机,飞行器可以不依赖跑道助力,实现垂直起飞和降落。这种分布式电力推进系统,所需能源成本是航空燃料成本的30%,效率却是内燃机的2-4倍。此外,电动系统简化了飞行器的机械结构,使噪音更小、造价成本更低。由于单个电机失效时不易发生严重事故,与直升机相比,安全性也有所提高。

  此后,相关的初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吉利汽车、丰田和波音等汽车和航天行业的老玩家也通过并购或自研的方式布局该领域。

  2019-2021年,eVTOL赛道成为了一级市场的“宠儿”。据公开数据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全球eVTOL企业就获得超50亿美金投资。国内的eVTOL企业也动作频繁,8月以来,平均每周都有一个eVTOL初创企业完成融资,且不断刷新赛道单笔融资额。在众多机构投资方中,美资背景的GGV纪源资本、小米旗下的顺为资本及偏好硬科技的红杉中国和蓝驰创投最为活跃。

来源:天眼查  上市公司研究院整理来源:天眼查  上市公司研究院整理

  飞行汽车概念已存在上百年,试飞成功的初代模型研发至今亦逾十年,是什么让资本觉得飞行汽车不再是梦?

  首先,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近年来的兴起,带动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其中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导航系统、地图定位以及整车生产等模块与飞行汽车产业链的重合度极高。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工艺和产能的提升,为将来飞行汽车的量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各个国家逐步放宽了低空领域的管理政策。2019年,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全球首发了针对新型垂直起降机型的适航审定框架文件。2020年底,中国民航局公布了首批13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名单,鼓励无人驾驶航空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开展运行和运营实践。今年年初,前文提到的Transition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颁发的全球第一张载人飞行汽车适航证。

  最后是资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全身而退,变现盈利。一方面,国内外的eVTOL佼佼者均已有成功上市的案例,且在二级市场上获得不俗的表现:成立于2014年的亿航智能,在真格基金、GGV纪源资本、东方富海和青云创投等机构的支持下,2019年底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现市值较上市日收盘时翻了一倍多,约14亿美元,成为“无人机第一股”;大洋彼岸的领头羊Joby Aviation,在成功向AME Cloud Ventures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巨头英特尔、互联网出行龙头优步、丰田汽车旗下的Toyota AI Ventures及捷蓝航空的Jetblue Technology Ventures募资超8亿美元后,也于今年2月通过SPAC方式上市,市值接近60亿美元。

  另一方面,Joby Aviation于2020年底与优步签署了并购协议,将其飞行出租车部门Uber Elevate收入囊中。这意味着一旦拿到适航许可证,Joby便能试水低空飞行出租车业务,产生除整车销售以外的营收,为eVTOL企业的商业化提供了新思路。

  资本的“春风”吹向eVTOL,谁都不想错过下一个特斯拉。

  前路漫漫

  据摩根士丹利2021年的研究报告预测,2030年全球以eVTOL为核心的城市空中出行UAM(Urban Air Mobility)市场将达到550亿美元,2040年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在技术发展迅速、政策支持度高的乐观情况下,有望达到4.4万亿美元,而中国将会成为最大的eVTOL市场。

  这个数字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确实反映了该领域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如新能源电动车,飞行汽车的面世也必将引起其产业链上下游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包括共享出行、公共交通、物流、旅游等在内的相关行业变革。

  然而要实现这万亿级的市场,前路似乎还有拨不开的迷雾。

  续航时长不够是目前大多eVTOL企业要面对的首要挑战。据了解,Volocopter 2X一次的飞行时间为30分钟,75公里/小时的均速空中续航仅为27公里;亿航216的续航时间为15-40分钟,续航里程为35公里;而小鹏汇天X2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30km/h,续航时间也只有35分钟。由于驱动形式变化,eVTOL飞行器的全部升力都由电力推动系统承担,而增加电池数量又会增加机体重量,从而造成更大的能源损耗。如果无法实现陆空两栖或配有完善的充电设施,飞行汽车的活动范围将非常有限。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则是城市低空通行网络规划。现在市面上大部分飞行汽车只能在空旷的环境下进行点对点飞行,被运用的商业场景十分有限。例如,亿航216将开展高层建筑消防灭火、森林资源监管等业务;而丰田投资的SkyDrive计划2年后在大阪的各旅游景点之间提供游客接送服务。在政策和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如何在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的城市内进行区域路线规划仍是未知数。

  不过,技术突破走在政策之前未必是坏事,这令新兴领域有足够的时间试错和成长,也促使监管部门在与企业不断的博弈中寻找到平衡点。商业太空旅行发展至今不过短短20年,马斯克的SpaceX和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就已经成功送多位旅客遨游太空。永远不要低估人类想要征服天空的野心,“打飞的”出行的日子或许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