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金融工程】静待均值回复


原标题:【广发金融工程】静待均值回复 来源:广发金融工程研究

主  要  结  论

本周市场大幅下跌,创业板指跌0.86%,上证50跌6.69%,大盘成长跌6.63%,大盘价值跌5.89%,中盘中证500指数跌3.13%,小盘中证1000跌1.59%,行业上休闲服务食品饮料地产金融等大幅下跌,通信有色电子小幅上涨。

市场行业上极致分化,大部分投资没有赚钱效应,小盘中盘大盘集体下跌,大盘价值与成长双双巨量下跌,这一部分是投资者持仓重点,亏钱效应比较显著,市场交易行为上,由于散户机构化,而机构细分赛道化,细分行业上,趋势向上的享受正向反馈,趋势向下的承受负向反馈,整体指数波动受限,但内部极致撕裂。

自上而下视角看,货币与通胀延迟轮动将市场环境划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其中复苏与萧条分别对应权益资产与债券资产最佳时段,自2019年以来这一框架比较完美的解释了权益与商品资产,通过历史数据验证,通胀延迟9个月与货币周期吻合,同时货币周期具有40个月时间特征。展望下半年,通胀与货币可能均处于下行周期,首先通胀PPI本身处于纵向高点,其次货币下行拐点发生在2020年11月,延迟9个月大概在三季度出现通胀拐点,而货币下行周期通常20个月,下半年仍然处在下行周期时间范围内,因此货币与通胀双下行阶段可能是最大概率情景,基于此我们最看好债券类资产。

自下而上看,大中小盘加上成长与价值将市场前1000家公司分成6个风格板块,从2021年预期利润增速与动态估值看,增速最高的分别为小盘成长、中盘成长、中盘价值、小盘价值、大盘成长,增速均在36%以上,大盘价值的增速为15%。2021年动态PE,中盘成长为19.6倍,小盘成长为15.7倍,大盘成长为32.9倍。

综上,下半年将是信用与通胀双下行阶段,我们认为权益没有趋势机会,而美股同样面临调整风险。A股内部结构分化极致,理性常识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比较清楚:当大部分股票震荡调整,一小部分高位冲高,价差以哪种方式收敛最容易是显而易见的。

再汇报一下我们跟踪的几项数据:

1.日历效应,8月份上证指数上涨比例42.9%,创业板72.7%。

2.主流ETF本周估算处于净流入,累计规模在128亿元左右。

3.北向资金本周净流入118亿元。

4. LLT模型在上证指数、中小板指、沪深300看空。

1

量化模型择时结论

GFTD、LLT在沪深300指数上多空择时交易累计收益看,扣费后净值整体仍呈向上态势。

2

宏观因子看市场

宏观因子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在周期内的变动,所以股市、债市、大宗商品的变化趋势与宏观因子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在宏观因子的选择上,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对市场影响比较大的宏观因子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流动性、通胀水平以及其他经济指标。

我们尝试利用宏观因子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的走势作为未来资产趋势判断的依据,我们定义四类宏观因子事件(短期高低点、连续上涨下跌、创历史新高新低、因子走势反转)来表现宏观因子的走势,并从历史上寻找有效因子事件——即对于资产未来收益率影响较为显著的因子事件。

我们采用历史均线,将宏观因子走势分为趋势上行和趋势下行,然后统计历史上宏观指标趋势对于资产未来一个月收益率的影响,筛选在宏观指标处于不同的变化趋势下,平均收益存在显著差异的资产。当前宏观因子趋势对权益市场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

A股日历效应

所谓日历效应,指资产价格变动与时间节点相关的规律特征,比如春节日历效应,国庆日历效应,春季躁动等等。我们统计自2000年以来至2020年共计21个年份的历史规律。

4

市场与行业估值

沪深300与创业板指最新PE分别为13.5/60.4倍,历史50%分位数为13.7/52.7倍。

注:本报告所用PE数据均指PE(TTM)。

沪深300与创业板指最新PB分别为1.6/9.1倍,历史50%分位数为1.7/4.9倍。

注:本报告所用PB数据均指PB(LF)。

从行业指数看,最新PE距离其历史10%分位数最近的,即最接近历史底部估值的分别是农林牧渔、房地产、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和传媒。

从行业指数看,最新PB距离其历史10%分位数最近的分别是建筑装饰、房地产、商业贸易、非银金融和银行。

5

主流ETF规模变化

主流ETF本周估算处于净流入状态,累计规模在128亿元左右。

6

期权成交量看涨看跌比

上证50ETF期权成交量看涨看跌比率(CPR)最近20个交易日低于60日布林通道上轨,该模型认为蓝筹股短期没有超买风险。

7

风险提示

GFTD模型和LLT模型历史择时成功率为80%左右,并非100%,市场波动不确定性下模型信号存在失效可能。日历效应和宏观因子事件由历史数据回测得到,市场结构及交易行为的改变可能使得策略失效。因为量化模型的不同,本报告提出的观点可能与其他量化模型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

详情请参考我们在2021年8月1日发布的报告《静待均值回复:A股量化择时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