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飙涨”119倍,股价20CM涨停!还有哪些半导体股有机会?


  证券日报网 证券日报之声 

  文 | 吴文婧 冯思婕

  2020年9月登陆科创板的“芯片股”立昂微,上市以来单季度的营收、扣非净利润等业绩指标逐步上扬,在今年第三季度创下新高。10月25日,立昂微发布三季报,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88.65%;扣非归母净利润1.90亿元,同比增长432.41%。

  今年以来,受到国家政策驱动、半导体自主创新加速以及智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的下游需求持续增加,半导体市场景气度不断提升。

  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显示,截至10月25日,半导体板块(申万行业分类)已有15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全部实现净利润增长,其中1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倍,最高的同比增幅达到119倍。

  旺盛需求推动行业爆发式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立昂微共实现营业收入17.53亿元,同比增长69.76%,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3.74亿元,同比大增312.14%。

  立昂微方面表示,公司较早布局且完成了6英寸、8英寸硅片新产线建设,实施了功率器件芯片制造产线的产能技改提升,较为充分地满足了目前不断趋热的市场需求,公司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销售订单饱满,主要产品产销量大幅提升。同时依据市场供需状况,适时进行了产品价格调整。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半导体企业业绩快速增长,主要源于地缘政治、企业囤货等因素导致的缺芯现象。”

  而在已经披露三季报的半导体上市公司中,国科微业绩堪称“飙涨”,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11918.10%。在今年第一季度,国科微归母净利润只有117.7万元,而第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达到了1.92亿元。业绩爆发的国科微更获得大量资金追捧,10月25日早盘,国科微股价高开后迅速拉升至20%涨停。

  看懂研究院经济学者王赤坤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半导体的投资还在风口,“长短期的利好催生资本市场对半导体的持续关注和投入,得益于半导体板块的超级红利,半导体企业呈现出经营业绩、营业利润、估值、融资能力四升的良好态势。”

  根据SEMI预测,2021年全球硅片出货量会达到125亿平方英尺,同比增长5%,2022年将会达到132亿平方英尺,同比增长5.3%,之后增速会逐渐回落。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缺芯荒”已经从汽车产业蔓延,波及几乎整个半导体产业,需求增长刺激了供应扩大,产能不足的问题有望在年内得到一定抑制,这也意味着厂家需要正确认识产业发展规律,避免未来掉入产能过剩的陷阱。

  大尺寸硅片自主化空间广阔

  不过,尽管立昂微在内的半导体企业业绩大幅增长,但在全球市场上所占份额依然较小。公开数据显示,在12英寸硅片的生产上,2019年前五大硅片企业信越化学、SUMCO、Siltronic、环球晶圆和SKSiltron的市场份额高达97%。

  而在鼓励自主创新的东风下,国产厂商加速研发与扩产,产业链协同效应进一步发挥,逐步缩小国内大尺寸硅片的缺口。在12英寸硅片方面,立昂微技术能力已覆盖14nm以上技术节点逻辑电路,功率器件及图像传感器件覆盖客户所需技术节点且已大规模出货。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根据2020年半导体硅片业务营收规模,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沪硅产业、中环股份、立昂微的国内市场份额为前三。且立昂微、沪硅产业、环球晶圆、中环股份等具备12英寸大尺寸硅片产品生产能力,竞争力相对较强。

  就在10月20日,立昂微披露51.52亿元定增情况,其中22.88亿元拟将投资用于扩产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片项目;此次定增,景林资产旗下的两只基金、瑞士银行(UBSAG)、博时基金诺德基金等知名境内外机构均有参与。

  有不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12英寸的硅片作为当前市场主流,已经能够较好的满足下游应用场景的众多需求。海外厂商在18英寸硅片上虽有研发突破,但该尺寸涉及前期投入巨大,且量产难度高,由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12英寸硅片仍将继续保持市场地位。”

  立昂微方面表示,大尺寸半导体硅片是全球及国内半导体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定增募资项目实施后,公司将实现年产180万片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片的产能规模,产品结构将得到进一步升级,有助于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提高我国半导体硅片的自主化水平。

  “当前,全球95%以上的半导体芯片和器件是以硅片作为基础功能材料,而其与三代半导体材料之间并非替代,而是根据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前述分析师表示,“随着国内厂商的12英寸硅片产线在未来陆续大规模投产使用,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