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添富吴振翔:指数基金是投资智能车赛道的最好方式


  汇添富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负责人、智能车ETF基金基金经理  吴振翔

  国盛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丁逸朦

  主持人:欢迎大家上午来到汇添富的直播间,在这里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非常热的话题——智能化。近几年随着智能化趋势不断加速,各个产品、各个行业之间智能化的趋势都在不断地进行深化,包括最开始的个人电脑,再到智能手机,智能化给大家的生活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聚焦到大家非常关注的下一代的智能化巨变的终端,就是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是将智能用在汽车上,汽车是大家生活中一个比较常见的代步工具,但是现在逐渐被大家认为是下一代即将发生的智能化巨变的一个终端。今天直播间给大家带来两位非常重磅的嘉宾,首先请丁总跟大家打声招呼。

  丁逸朦:各位投资者大家好,我是国盛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丁逸朦。

  主持人:丁总是国盛证券的汽车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的金融硕士,从事汽车行业研究,聚焦整车和零部件,曾经担任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汽车分析师,深度跟踪传统及最新的汽车产业,在零部件领域也有专注跟踪一些优质赛道。另外一位是我们今天非常重磅的一个产品,今天上市的159795智能车ETF基金的基金经理吴振翔老师。

  下面就开始大家非常关心的关于智能车的一些解读。首先想问一下对汽车有非常资深研究的丁总,大家对“智能汽车”这个词并不特别陌生,像很多科幻电影、科幻小说里都有非常炫酷的汽车场景出现,能不能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真的智能汽车。

  丁逸朦:智能汽车就是在我们传统了解到的汽车的基础上搭载了更多的车载的传感器、控制器和一些执行器的装置,同时利用一些现代的通信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车和路,还有车、云的智能信息,实现交互和共享,同时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具备感知和智能决策,同时可以协助我们在驾驶的过程中做一些协同的控制,进一步提高整个驾驶过程的安全、高效、舒适和节能的方式,最终终极的是一个完全无人驾驶的状态。整个智能车包含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概念,整个智能驾驶端是解决用车过程中的安全和高效的问题,智能座舱主要体现在我们在用车过程中的交互和愉悦体验。目前我们经常会感受到的一个智能座舱通常像大屏的娱乐,还有一些人机交互、数字化的仪表盘还有HUD投影的显示,包括往后还会有一些流媒体的后视镜以及整个智能网联互动的体现。

  自动驾驶这一端现在用的多的还是偏L1、L2级别,包括自动泊车、自动起停车一些功能,往后自动驾驶级别升高之后,包括在高速上就可以实现完全人可以解放双手,在车内的空间可以实现更多的娱乐或者是交互的一个体验。再往后各家车企想推的是在车上实现一个类似安卓的生态系统,在车以外也可以做各种定制化的体验。

  这是目前可能大家对智能汽车比较通俗一点的定义和体验。

  主持人:丁总的确是资深的专家,对整个智能汽车,包括智能座舱以及最后会实现的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给大家深刻分析了一下。现在请问一下振翔总,包括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今天上市的重磅产品159795智能车ETF,这个产品对于智能汽车是怎么进行投资的?

  吴振翔:我们这次这个智能汽车ETF基金是通过复制一个智能车指数的策略来进行汽车智能化主题的。首先它是复制这个指数,对一个产品来说,这个指数的编制规则和构成就非常重要。这个指数的编制规则,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定义的方式,它在编制的时候,除了考虑市值、行业、流动性这些因素之外,它着重是把投资的主线聚焦在整个汽车智能化产业的过程中,包括像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包括像受益于智能车产业的一些企业或者是一些产业。智能汽车这个产业现在还处在一个初步的发展阶段,对于一个产业的投资就显得比较重要。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汽车的智能化正在重新定义汽车。原来的汽车就是为了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时间性、便利性。智能化发生之后,可能会对汽车是什么东西产生了一个重新的定义,在驾驶的时候我们可能有更多其它的事情可以去办到,这跟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地提高,智能化渗透率不断的提高,在越来越多的汽车里,从原来的高端车到现在的中低端车都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化的体现,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原来只是少数人在用,并不会带来很大产业上的变革。但是随着普及率的提升,人群、受众扩大,它的很多商业化就会有很多应用场景,能够产生一定的商业行为。不光是车企,更重要的是使得这个车具有智能化的过程中,各种部件的提供商,或者就叫零部件,未来我们可以想像有很多车以外的企业,比如说像互联网企业,像其它的一些消费商业的企业,我们以后可以把汽车当成一个大的终端,利用这个终端智能化的结构跟功能,它可以实现新的商业行为。

  所以,智能车这个指数,包括这个智能车ETF基金,正是瞄准了当前非常明确的汽车智能化的产品,去投资相关的上市公司,目的也是希望在汽车智能化大的浪潮发展过程中,使得我们能够抓住市场的机会。非常明确的一点,汽车智能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一个驾驶员用了智能化之后,无论是用了智能驾驶还是智能座舱,很难再回到过去的驾驶体验。即使过去的车在安全性上,在过去的豪华性的定义上,跟智能化其实是有非常不同的定义,这个方向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确定的。我们希望通过智能车ETF基金这个产品,能够把握汽车智能化产业所带来的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

  主持人:听了振翔总的分析之后,相信大家对于智能车ETF基金这个产品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范围有了一些比较好的理解。刚刚振翔总说的一句话比较打动我,他说智能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大家可能在生活中也是有很多体验感,比如说现在的智能手机。

  吴振翔:现在不可能再去用过去诺基亚的那些手机。

  主持人:大家现在越来越发现手机是离不开了,很难说放下来,有一天不用,可能都比较难受。除了智能化的变革,整个汽车制造发生了变革,还有一个就是新能源、电动化。很多人也把智能汽车和新能源车有划等号的想法,能不能请丁总给我们解释一下智能汽车和新能源车有没有一些区别?

  丁逸朦:新能源车或者是智能车有联系,整个新能源车相对于传统车来说改变了动力方式,从原来燃油发动机的动力,到现在以动力电池作为动力的驱动。智能车相当于对于传统车来说,它改善的是一个乘驾方式和乘驾体验。智能汽车是能够在新能源车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运用和体现,主要体现在传统车的架构,因为原来的一些发动机的架构,发挥的空间相对小一些。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一些传统车企在做智能化的方向运转的时候,除了在原先燃油车的架构上做更多的智能化的搭载,有新出来的一些车型,整个架构和体系都有一个重塑的过程。

  为什么大家会把新能源车跟智能车联系得更紧密呢?新能源车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国内的“蔚小理”这些新出来的车企,它们在整个新能源车的基础上,对智能化的运用和配置其实上得更为积极和大胆,做了更多的尝试,体现出来大家想到智能车的时候,会跟新能源车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样产业链的模式上的一些异同点上,可能整个电动车方面,政策端前期会有更明确的一个规划和积分政策方面的推动,本身动力电池这一块的成本确实比较高,造车成本还是比传统车会高一些,行业发展确实需要政策端初期比较大的扶持。智能化这一块其实更多的是需求导向会有比较多的驱动,现在消费者对于一个升级的消费体验,像智能车这种持续改善行驶过程中的体验,消费者的付费意愿也会比较强。这一块的细分发展和行业景气度的提升,相对于纯电动这一块来说,政策的依赖度会小一些,往后大家消费升级,感受到智能化的体验之后,对这方面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的,是供需相互促进的一个发展方向。

  这是对于智能车和新能源车的异同和之间的联系做了阐述。

  吴振翔:市场有很多新能源车的技术、新能源车的产品,但是大家可能对于新能源车等同于智能车。但刚才你说的时候,我听下来智能车其实根本不是整车的概念。

  丁逸朦:智能车是整个产业链的一个智能化的概念,只是说我们日常见的多的是体现在车这个终端上,像智能手机,它的载体是放在手机这个终端,现在整车是作为智能化承载的终端,包括车与路之间的交互,接收信息是在车上,我们在体验上也是体现在车上,不仅仅是单独说是车的概念,可能涉及到的产业包括像计算机通信、电子、芯片,涉猎面还是非常广的,还有一些基础设施的配套。比如车路之间的协同,配套公共的设施也是有需求的。所以,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划一个等号。

  吴振翔:所以从产业的上下游来说,电动车包括像新能源车,它的产业上下游,包括上游资源、中游的电机、电控、电池,下游的是整车制造。其实对于智能车来说,跟这个其实是两码事。

  丁逸朦:对。

  吴振翔:它其实是使得汽车具有智能化的一些零部件,更加偏科技电子这一块。

  丁逸朦:是可以这么理解。而且如果我们在电动车上做更多智能化的加持,也就是在原本电动化的产业链上,也还需要加更多软硬件一些方面的产业链都要协同进去,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包括算法,现在在车上用的算法,特别是L4级以后,现在大家在研究的算法,对算力的要求比现在市面上的电子产品的强度还要高很多,所以整个科技化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强。

  主持人:刚刚丁总和吴总两位给我们解释了一下,其实智能车并不等同于新能源车,智能汽车的范围不仅是体现在汽车身上,它还有很多相关的产业,都和整个智能车有关系。今天智能车ETF基金159795基金跟踪的标的范围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大家理解的“汽车”的这个概念。

  振翔总,汇添富在指数产品方面,以前也有比较知名的和汽车相关的产品,受到大家的喜爱。这次上市的智能车ETF基金和此前的新能源车有什么区别,这样的一些布局有怎样的思考?

  吴振翔:智能车其实跟新能源车是两个概念。从我们自己的指数产品来说,新能源车跟智能车都是很好的两个投资方向,这两个产业驱动的逻辑也不大一样。新能源车过去的发展,更多的是受到政策的推动,比如说大家对碳中和的考虑,整个社会对于从传统能源转向新能源的这种转变的推动,从而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以及过去二级市场上新能源车指数,给大家带来很好的持有体验。

  站在现在这个时候,智能车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有点像几年前新能源车的阶段。新能源车更多以前谈的是渗透率,渗透率的概念是在同一个时期里卖的新车里有多少是新能源车。智能车也是一样,丁总说我们现在处在L1到L2之间的水平,就拿L2来说,现在整体的渗透率差不多是10%—20%之间,这个渗透率其实应该说不是特别高,还是处在一个初步的阶段。未来一方面L2级的渗透率会不断地提高,而且我们国家对于智能网联车的规划也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到2025、2030年都有相应明确的目标。

  智能化本身是从L1、L2、L3、L4逐步递增的过程,每一个级别的递增都会带来所处的上下游产业指数级的需求,它的发展空间更大,现在它已经呈现出要开始显现出这个产业能力的时期。从智能化来说,它跟新能源车不一样的是,它不是靠政策驱动,真的是投资者的需求所延续的,投资者想用,愿意去花更多的钱去实现车里边的智能化,我如果去买新车的话,大家如果现在去4S店试驾的时候,一般来说都会给你看一下智能化是个什么样子,这儿有自动跟车,有自适应车道保持这些功能。特别是现在购车群体便成了90后甚至00后之后,大家对于这些智能化的东西可能会更加有需求,这是由消费驱动的东西,它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稳定。大家用过之后,确实感觉不一样,就像过去十几年前我们用手机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但我们现在用手机基本上不会用这两个功能,但是它陪伴我们的时间会比以前多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时间。对于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第一,它的前景非常非常好,从渗透率来说,它是两方面叠加的,一是当前20%的渗透率。第二,从智能化水平提高,L2到L3、L4、L5水平的提高,又有一个技术级的递增。它的产业链前景是没有问题的。第二,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一方面政策上也有明确的规划。二是当前产业的发展,已经看到开始有点爆发的前景,当前这个时候也正是我们选择推出智能车ETF基金的出发点跟契机。

  从政策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两点上,政策驱动可能是能够长期的,因为“碳中和”这个政策其实是几十年的大计,这是非常明确的。需求驱动,光说“用了就回不来了”,描述得比较直接。但是其实仔细去想,我们从消费需求和商业需求两个维度去看。

  消费需求,我在高速公路开车的时候很累,一天开500公里,这时如果有自动驾驶,在高速上非常简单,手稍微放一下没问题。从智能座舱来说,包括现在很热的车内的卡拉OK,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家对于车的消费以及在车里面停留时间的长度。车因为有更大的密闭性的空间,它的延展性会更强一些。

  从商业的需求来说,包括像特斯拉、蔚来相继要推出它软件收费的商业模式。车企来说也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会极大程度上改变原来只靠卖车来挣钱,未来不仅可以卖车,可以收车主软件的使用费。还有很多专门研发自动驾驶的科技企业,包括taxi,在上海、长沙、广州其实都有相应的应用场景,当然现在还处在比较初步的阶段。

  无论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说还是从商业需求来说,汽车的智能化都会们会给大家带来相应的需求方面的驱动力。所以,它的前景会更加好,更加可持续。这也是我们现在推出这个产品选择当前这个时间的缘由。

  主持人:吴振翔的话总结下来是关键的两个点,像智能车ETF基金这个时候推出,一方面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智能车还是很多年前还没有完善发展的智能手机,大家对它有很多想象空间,但是未来它具体是什么样,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去落地、去期待的一些东西。也请丁总给大家分析一下未来很大的增长空间,以及大家对它的消费需求很大的情况下,整个智能车在未来比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前景和价值是什么?

  丁逸朦:整个智能汽车的进步,L1、L2现在已经有一个不低的渗透率,一些车企做的新车,在硬件、软件方面的配置都已经预留了未来可能L3、L4级别需要做的一些配置,也是变相改变了车企以往的盈利方式。以前的车企是一次性售出之后,可能后面就是4S店承担一些维修售后方面的服务。现在车持续的软件这方面的升级,相当于在这个车的整个生命周期,车企能够体现自身更多价值的地方,增加了很多,而且整个生命周期,无论是大家想要做整个软件的控制架构,未来软件的升级,未来还可以作为手机端意外的一个流量窗口,互联网造车企业参与,也是想把它自己的流量导入。比如现在手机端,包括大家能用的时间已经很充分了,需要再有一个大家移动的空间窗口,来实现更多流量的导入还有一些内容的打通,汽车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传统的车企如果在这边也能实现自己相关的一些内容的输出,包括产品的升级持续地变化,能够拓宽整个车企盈利的范围。

  至于说现在的进展,像HUD、车灯、天幕玻璃,像整个车内更多氛围灯的使用。除了车内氛围的一个体验感,本身车灯也是比较重要的车身上的一个安全件。之前是经历了LED升级到APD自适应的车灯,能够使夜间的行车安全更好地体现。往后车和路道之间,还有车与车之间的一些交互,还会到数字化的车灯DLP,特斯拉之前也是展示了新车上的一些黑科技,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包括像国内的一些车型,可能在未来的车灯方面的升级,还有更多的构想,兼顾了用车安全、智能化以及升级到更多功能的一些ADP、DLP,还有车的外观造型上也可以有很多大的一些变化,像整体的天幕玻璃,里面可以通过氛围灯和HUD的导入,实现车路的安全。汽车还是带有消费属性,可以让大家既提升功能上的一些实现,还可以满足现在年轻人对于车不同外形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整体有消费需求、安全性的使用还有整车使用的提升,使用方、参与方都能够在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整体还是非常看好智能化的前景。

  主持人:包括像丁总提到车灯和天幕玻璃,很多年轻人去买车的时候很关注这些智能车的新的点。以前我看到有一款车有一个功能,可以在车灯上面加一些定制化的表情。

  丁逸朦:应该说的是数字标注的功能,有些数字投影到地面上可以打招呼,是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实现的,但是这个在最传统的车企上用,切换到LED的时候可以通过点光源的形式,整个排列的模式都会不一样,再加上不同的驱动控制之后,可以控制车灯,不同的方向转向是不同的,这样可以兼顾安全,同时外观上看整个车灯有不同的开灯的造型。现在奥迪等这些车灯的造型非常好看,实用和外观都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吴振翔:确实越来越有点消费化,现在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基本上稳定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像电动车之后汽车的智能化,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以后出来一个类似于像智能手机上面的微信这种(功能),以后对于产业的推动力还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像传统车也有智能化的需求,现在虽然是说智能车的渗透率已经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但是其实放眼整个汽车市场很大,空间还很大。

  丁逸朦:现在渗透率更多体现的是新车,如果面对庞大的存量市场,比如再过几年一些车型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会有更多成熟性的产品可以选择的时候,大家也非常愿意尝试新的一些理念。毕竟倒回去看十年前的一些车,放到现在对比,不管是外观、造型包括内部的舒适度其实都有很大的不一样。不管是内外饰还是配置的一些东西,也是现在一些车企在抓用户需求的时候非常重点要考虑的地方,不同的用户需求的把握,像新势力,像长安、上汽在用户需求的投入,我们能感受到确实花了更多的心思,长城今年也出了一些爆款的车型,也是引进了互联网行业持续帮他们做。现在更新换代,90后、00后开始变成购车主力的时候,大家购车不像传统市场上给我们提供这些车,我们可能在这里去选,他们可能更多的需求是通过不同的车企告诉他们去提供,相互实现各自的共同需求。谁能在这一块不管是配置上的体现,还是外形设计上抓住了消费者心理上的需求点,爆款车型可能就是这么诞生了。

  吴振翔:国内的消费者感觉越来越不是太在意这个汽车是什么牌子了,而是在于这个汽车有什么样的功能。所以,很多新势力的品牌可能很快抓住了某个点,很好地锻造出来。

  丁逸朦:现在消费者最终的需求越来越细化,每一个小群体可能都有不同的需求,对车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需要更快速的车型的推出,还要抓住关键重要的一批人消费的诉求点,智能化这个东西是相比以往外形设计和动力方面的一些东西,车企更多做多样化的区隔。

  吴振翔:车企也愿意花更多比例的成本去增加智能化的配置。丁总刚才说智能化产业现在大致分为智能驾驶跟智能座舱,这两块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丁逸朦:智能驾驶像L1、L2现阶段比较多一些,L3以上是属于法规慢慢在推,海外也是在推,是在加速的过程。包括现在车企在研和推出的过程中,会预留一些以后升级的方案,这个阶段可能还会涉及到不同地方的道路法规到底允许什么样级别的自动驾驶,是属于动态的过程。智能座舱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说还是会多很多,比如说整车的屏,我们现在在车展上看到的新车的屏越来越多,以后越来越大,包括不同的设计和不同的体验。整个汽车车内的一些升级系统,有的提供车内卡拉OK,换到电动车之后,车内的噪音相对来说好很多之后,大家可能对于整个声学功放各方面的音质也会提升要求。所以同步配套的,不管是功放还有相关的一些系统,包括座椅还有自动的一些功能,整个过程全部都有内在的一个体现,之前也会有一些车企、新车品牌主打休闲的时候可以放平,内部还可以投影,大家看个电影。比如春节回家大家堵在路上,堵车的时候还是会有这个时间。

  吴振翔:唱唱歌。

  丁逸朦:亲戚朋友消磨时间,也是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后续在车内进行游戏的互动,整个体验方面都会做考虑。在座舱阶段,目前最快的是体现出人机交互。

  吴振翔:这有点像手机的设计,新手机的推出,除了芯片、系统之外,摄像头也是。现在这些厂家都在做预埋硬件,为以后至少3年这个周期里可以实现的功能打下了基础。从这点来讲,智能化,不光是消费端,从车厂这一端本身已经做了一个更加明确的选择。

  主持人:刚刚两位从大家比较熟知的车饰等,能够让大家娱乐的一些功能,跟大家介绍了整个智能车上可以投资的一些环节,能不能请丁总再跟我们详细说一下,比如从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下游的拆分来看,智能车上面有哪些是大家关注的投资环节。

  吴振翔:不是从零件,是从哪些行业?

  主持人:对。

  丁逸朦:智能驾驶涉及到感知层、决策、应用层这些方面,整个产业链,比如硬件端,雷达、摄像头属于电子、计算机这块的板块,中游感知上的应用,可能体现在各种的智能座舱屏等,还有更高级的仪表盘,这些是整个体系的。包括用量的提升,算数据的角度,每增加几颗摄像头对应的单车,这块用量的价值也是有显著提升的。如果算整体车的话,我们觉得也是未来的市场空间也是可以展望的一个方向。关于安全性要求,车规要求的标准更高,一辆车不一定会用在极端的环境下,但每一辆车出厂前都要做极寒和极热测试,这块对整体的品质,包括标准都会定得很高,毕竟是车规安全在。任何一个小的环节如果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车安全行驶的过程。

  吴振翔:在这个产业里中国的企业竞争力如何?

  丁逸朦:现在整车端参与的是几类厂商,一个是传统车企,一部分在原先的车上进行持续化的智能化搭载,做智能化配置升级。再就是重新设计整体汽车的架构,搭载新的电子电器架构的平台,以后希望能够做自己的软件系统,这是传统一类的车企。新型车企,比如像特斯拉、蔚小李这一块,原先也没有传统车的造车基础,从零开始。特斯拉在软硬件方面的抓手跟重心倾向得多一点,国内的像蔚来这些,整体把客户服务、客户心理的需求全部抓住,是更多元考虑的点。还有一些参与的造车企业,包括原先的手机厂商,苹果一直有不同的新闻传出有这方面的想法,目前实际进展,公开的东西,官宣方面确实没有更多地看到。国内的参与方,像华为、小米都在不同程度参与了整个汽车产业的方向。

  现在主要的整车方面的参与方是这几个,它们各自的抓手点有不一样的体现。传统车会说在基本盘的基础上跟上行业的方向,打造重新的商业的想法,毕竟涉及到软件定义汽车,软件付费的形式,特斯拉已经证明了它有一定的软件收费能力的,这样的话,相当于给车企做了一个范例,大家也希望能够做到这个程度,除了卖车以外,还有更多的盈利可能性。

  再就是像互联网这类厂商,还有手机厂商,它原先在智能化这块,在另一个终端有自己的心得和体验,希望把那一块的经验借鉴,通过车这个载体做一个实现。

  目前的情况,这几类参与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因为毕竟整个车的设计不是单一做成一款爆款车就OK了,这款车是单一爆款的话,必须持续每一年你的车都得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做得非常好,现在车型更新也越来越快。所以,对于传统车企挑战在于怎么样脱离原来的体系做出新的架构,能够非常完善,原先偏机械,电子电器相关的底子,相对比互联网或电子类企业,那一块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在用户需求把控有非常好的心得,如果到造车环节,毕竟汽车产业链非常庞大,新势力的车企,初期会有代工的形式,现在有一些车企选择自建工厂和代工同步进行,因为产业链一旦铺得特别广,产业链的管控跟原先在手机端或互联网企业的时候又会有很大不同。这个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的话,也是非常大的考验。现在客户的需求,在新车型的不断刺激下,消费者的想法比以前更多了,以前没得选,可能就选那几个经典品牌。现在不断有新的需求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样也有反馈说对车企怎么样能够在更短的周期出更好的车型,才能保证你抓住消费者。

  整体来说,这几个参与的机构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面临的比较大的竞争和挑战。

  吴振翔:各个车企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反倒对于智能化设备厂商越有利,因为它会更多地倾向于去预埋,更多地去配高端的。

  丁逸朦:大家考虑性价比的角度,现在同样的价格肯定比以前能够买到更好更优质配置的车型,主机厂大家相互竞争自己的客户和提升客户粘性的过程中,也愿意不断提供更好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更好产品的提供以及主机厂主动增加更好的配置,对于整个细分行业的话,中上游的是持续往上走。

  吴振翔:以后很难出现像甲壳虫那种能够风靡100年的,慢慢的人群也不一样,大家对于多样化、定制化或者细分领域更加热衷一些,对于车企的设计能力要求会更高。

  丁逸朦:是,而且必须持续抓住,不同年份的时候,比如那年流行什么客户的心理,或者说偏好度有了变化,体现比较明显的像五菱宏光,那款车定价不是特别高,大家买得特别多,在那款车上能感到很强的个性化表现。现在特斯拉,会发现路上那些车颜色开始五花八门,大家会有很多定制车的贴膜,也体现了消费者如果认你的软件系统或者认你的控制系统以外,我对车的造型设计有不同需求点,这个也需要主机厂需要自己不同的战略、方式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主持人:刚刚两位详细地给我们拆解了智能汽车现在的玩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竞争力是什么,以及现在很多消费者看中的需求是在快速变化的。刚刚听了两位的分析之后发现智能车覆盖的行业范围具体的领域非常广泛,能不能请振翔总跟大家分析一下,159795这个产品它怎么能够帮助大家抓住这么多的领域以及赛道进行智能车的投资?

  吴振翔:对于智能车,最关键的并不是最终的车厂,而在于为车厂提供智能化零部件的供应商,当然有可能也会是车厂向下一体化整合的产业,这是另外一回事。从这个指数本身来讲它覆盖得比较全面,这里包含了实现智能驾驶里的,包括感知器,感知器里包括摄像头、雷达,各种雷达,还有怎么处理,感知器涉及到数据,然后去处理这些信息,包括芯片等。最终分析了之后怎么样做出车的动作,这里面包括连接器之类的,这是智能驾驶这一块的。这只是从当前的惯性智能驾驶,后面包括跟高精地图结合,还有相应高精地图产业,国内也有很多商业公司在做这个事情。从智能驾驶这一块,可以看到包括软件、感知器、芯片、控制器、连接器这些东西,都是做偏电子这些方面的行业。

  从智能座舱这一块,更多的是偏消费电子这一块,有光学、声学,也有辅助人车之间信息交流的芯片、系统。这些从产业拆解上来看,跟大家想象的智能汽车是不是不一样?可以看到它更多的偏电子科技这一块领域的东西,有一些券商做智能汽车研究的可能就是电子行业的,这个真的是跟那个不一样的。所以,智能车ETF基金跟新能源车的基金,在标的上完全是两回事,如果去看它的成分股,甚至没有几个相同的。

  大家觉得智能车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要选择指数投资?我们可以看到智能车发展方向虽然比较明确,但谁能够走出来?包括从整车厂,以后变数都很大,现在第一的以后未必第一,包括各个产业链上的各个链条,现在谁是盈利最棒的?从车企来说过去卖车盈利,现在卖软件盈利,现在汽车厂商预埋硬件,这些硬件提供商要受益,到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软件供应商或者其他辅助的设备商,都可能在某个阶段受益。

  特别当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时候,L1-L5这个路才走到1.5,这个路还很长,它以后不是直线发展,会是指数级的增长路径,所以以后的变数很大,但唯一不变的是智能化方向,大家因为消费或者商业的需求,它的方向不会变。通过指数化的方式,我们可以抓住一个最大的β,这个产业的β我们可以看到,但里边具体是传感器最厉害,还是软件最厉害,还是整车最厉害?这些有很大不确定性,当然,特别专业的人做特别专业的判断。对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我还是希望抓住一个最明确的方向。通过指数化,指数也是由指数公司编制,他们也会定期做相应的调整,把当前在智能化领域里最有代表性的一批企业选进来,然后通过适当的债券方式实现对于β的实现。

  对于一个新的产业来说,指数化的投资是比较好的。作为一个佐证,比如新能源车产业,我们看到市场也有很多新能源车的投资,但从投资业绩来看,几年下来很少有超过新能源车指数的收益率。这也说明新能源车那个方向也是一样,包括新能源化的技术路线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不确定性的东西,但确定的东西是这类产业整体发展是明确的。我们现在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159795来实现大家对于汽车产业智能化主题的投资机会。

  主持人:刚刚你说出了很多不是特别专业的普通投资者的心理,大家对于这个行业感兴趣,也可能认可它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大家对于其中一些具体的,比如某只股票或者某个细分领域,并没有特别高的专业知识或者研究功底,所以大家想要投资这种赛道的时候,就能够帮大家比较好地把握一个大的β的机会,因为它能够比较全方面地覆盖各个行业、各个细分领域。

  能不能请振翔总再跟大家介绍一下,虽然刚刚说了这个方法很好,包括159795智能车ETF基金,它跟踪了一个指数,这个指数过去的表现怎么样?大家能够看得见吗,就是它过去的历史表现?

  吴振翔:这个指数大家可以看得到,代码930721,它的基础期选的是2012年6月底,近10年来,这类指数整体的收益大概已经有500%,从年化收益率来说也有20%左右。从收益率上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这中间也有比较大的波动,作为A股市场这几年波动比较大,但从相对收益来说,它比市场整体的,像沪深300这些都是会有比较明确的α,这种α来自于这个产业,过去这个产业更多的体现在偏消费电子,现在在消费电子跟智能驾驶,更加偏科技这块会更加有关联。所以,我觉得它未来的延展性都还是不错的,过去看数据很好。

  主持人:请丁总再跟大家说一下930721这个指数它有38个成分股,这些股票基本面表现很好,能够实现振翔总说的年化收益达到20%的表现。

  吴振翔:整个产业现在处在上升阶段。

  丁逸朦:我们可以看到确实十几、二十渗透率不算高,以后确定性的方向是有了更好的用车体验之后,肯定不会有消费者主动说我不需要这么多,至少大部分人还是愿意持续提升自己的用车体验,车企非常乐于提供这样的服务。从今年到往后能够持续看到的是这些公司会持续在智能化相关的订单上有更多的斩获,因为未来每出一款新车,整个智能化的配置率一定比原先的旧车型更高,最后会在未来几年新车上市的批量生产中体现到当年现在这些增加的业绩,今年会持续看到有更多的订单递减这么一个过程。对于整个投资的角度,持续的渗透率提升等,肯定是比较偏正向的催化。当前毕竟经过了疫情、缺芯等大行业方面的扰动,往后看疫情总归会常态化,渡过之后,生产各方面都会恢复正常。缺芯过去已经有一年多的结构性,包括各家芯片厂也在陆续扩充,往后这个产能会逐渐释放出来。随着缺芯和疫情最难的时间都渡过之后,整体的大行业,智能化电子行业,往后都是比较好的方向。

  吴振翔:这个可能不太恰当,跟智能手机产业可以做个类比。大家都是一样,都是对一个东西的重新定义,智能手机是对于传统手机的重新定义,智能汽车是对传统汽车的重新定义。对于整个产业链上的这些企业,对上市公司来说,它面对的都是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市场,并且中国消费者人群,对于智能化,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他的接受程度在全球我们看到的调研数据上还是最高的,比欧美国家的接受度都更高一些。从人群上来看,00后这些人群,他对于比较时尚的东西会更加愿意接受、愿意得到它。

  在十几年前,我们也很难想象中国会出来世界排名前几名的智能手机厂家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的汽车产业非常得益于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抓住这个机会之后,又有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一块未来应该是比较不错的市场。至于谁能够走出来,成为最棒的那个?现在虽然不是很明确,但这个方向还是很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今天很详细的分享,包括振翔总最后总结到的一样,整个智能车在未来是一个蓝海,是很大的市场空间。也和丁总说的一样,当下我们看到的成分股它在不算特别长的时间里,我们也能预期到它的订单增长,基本面预期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今天是智能车ETF上市的一天,但今天也是很特殊的一天,今天是2月14号情人节,各位投资者、朋友们也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朋友,能不能请二位在这个比较特殊的一天,在智能车ETF159795这个产品上市的这天给大家总结两句投资经验作为送给大家的礼物。

  吴振翔:我先说说。今天智能车ETF上市选择今天还是比较特殊,今年市场的整体现在处在一个比较难以判断风格方向的时期,现在整体市场对于大家觉得成长比较好的板块,它整体给予的市场估值也不高,对于最近表现比较好的稳增长类的行业,虽然它的估值很高,但它的增速看下来也不是特别高。今年投资权益来说,核心投资还是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策略的产品比较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