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市场成交量略降,信用利差继续分化——信用债周报


原标题:【固收】市场成交量略降,信用利差继续分化——信用债周报 来源:渤海证券研究

马丽娜(证券分析师,SAC No:S1150520120001)

李济安(研究助理,SAC No:S1150120060007)

1、投资观点

上周(8月17日至8月23日)各期限发行利率有所分化,整体呈中短久期品种上行,长期限品种下行的态势,变化幅度为-5BP至4BP。信用债发行总量下降,其中公司债、短融、定向工具发行量较前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信用债净融资额较前周有所减少,其中公司债、中票、短融净融资额较前周均有所减少,但各品种净融资额均为正值。发行等级方面,上周信用债发行主体以高等级为主,AAA级发行额占比63.54%,AA+级占比23.34%,AA级占比12.02%。发行期限方面,信用债新券发行1年期以内品种及3年期品种占比较大,1年期以内发行额占比32.57%,1年期占比4.21%,3年期占比31.74%,5年期占比22.42%。二级市场方面,上周信用债总成交量较前周略有下降,其中企业债、中票成交量较前周有所增加,公司债、短融、定向工具成交量较前周均有所减少。信用利差方面,中短融、企业债、城投债信用利差继续分化,整体呈短期限品种收窄,中长期限品种走阔的态势。

地产债方面,随着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趋严、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落地,银保监会持续加大经营贷等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密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凸显了政府的决心,短期调控收紧趋势将延续。行业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大型优质房企地位持续巩固,财务状况佳、土地储备好、周转效率高、现金流充裕的房企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扩大,而债务负担过重、流动性紧张、项目储备不良的中小型房企或将面临销售回款缓慢及融资收缩的困境,可适当关注“三道红线”改善、土储充足的高等级大型房企债券的投资机会。

城投债方面,2021年下半年城投债到期规模较大,需关注部分地区的到期滚续压力。可适当关注江浙以外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挖掘债务负担适中、流动性较好的城投债,控制好久期;警惕债务负担较重、非标融资占比较高的主体,不建议在风险较大的“网红”区域下沉信用资质增厚收益。

2、一级市场:发行量及净融资额下降,发行指导利率分化

8月17日至8月23日,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共发行327只,发行金额2867.10亿元,周环比下降8.53%,信用债净融资额756.87亿元,周环比减少671.14亿元。

交易商协会公布的发行指导利率有所分化,整体呈中短久期品种上行,长期限品种下行的态势。1年期品种利率变化幅度为-1BP至4BP,3年期品种利率变化幅度为0BP至3BP,5年期品种利率变化幅度为-1BP至1BP,7年期品种利率变化幅度为-5BP至0BP。

发行等级方面,上周信用债发行主体以高等级为主,AAA级发行额占比63.54%,AA+级占比23.34%,AA级占比12.02%。发行期限方面,信用债新券发行1年期以内品种及3年期品种占比较大,1年期以内发行额占比32.57%,1年期占比4.21%,3年期占比31.74%,5年期占比22.42%。

3、二级市场:市场成交量略降,信用利差分化

8月17日至8月23日,信用债合计成交5092.41亿元,成交量周环比略降0.06%。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融、定向工具分别成交292.81亿元、121.46亿元、2475.80亿元、1679.44亿元、522.90亿元。企业债、中票成交量较前周有所增加,公司债、短融、定向工具成交量较前周均有所减少。

信用利差方面,中短融、企业债、城投债信用利差继续分化,整体呈短期限品种收窄,中长期限品种走阔的态势。当前各品种期限利差整体处于历史中位,具体来看,中短融3Y-1Y、5Y-3Y、7Y-3Y期限利差分别位于59.80%、59.60%、54.90%分位,企业债3Y-1Y、5Y-3Y、7Y-3Y期限利差分别位于63.20%、59.50%、46.70%分位,城投债3Y-1Y、5Y-3Y、7Y-3Y期限利差分别位于56.50%、62.60%、52.00%分位。低评级品种评级利差处于历史高位,具体来看,中短融(AA-)-(AAA)利差位于99.00%分位数,企业债(AA-)-(AAA)利差位于98.30%分位,城投债(AA)-(AAA)利差位于92.90%分位。

4、信用评级调整统计

8月17日至8月23日,共有2家公司评级(展望)进行调整,其中评级(展望)下调2家,数量较前周减少1家,无评级(展望)上调,数量较前周持平。

5、违约债券跟踪统计

8月17日至8月23日,共有1家发行人违约,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违约债券为“18方正MTN001”。

6、风险提示

经济波动超预期,政策超预期,企业再融资能力大幅下降等。

以上内容来源于渤海证券研究所2021年08月25日《渤海证券研究所晨会纪要》   

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是基于渤海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基础上进行的编撰,或根据公开信息的机械整理,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渤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渤海证券研究所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该信息未经任何更新,也不保证本研究所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在任何情况下,渤海证券研究所不就本订阅号中的任何内容对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任何订阅人,特别是其他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投资者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渤海证券研究所不对任何订阅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渤海证券研究所所有,未获得渤海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渤海证券研究所”,也不得对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如因侵权行为给渤海证券研究所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渤海证券研究所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