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降息预期?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12月LPR报价存在下调的可能,主要原因包括:(1)稳增长诉求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2)两次降准对降低资金成本的影响可能达到LPR最小步长。对于债券市场而言,MLF利率维持不变而LPR下调将是利空,我们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2.8%是本轮利率底部的判断。

12月LPR报价存在下调的可能性。12月降准迅速落地,表明货币政策存在宽松空间,同时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宏观政策稳健有效、有利于经济稳定,稳增长诉求明显强化。我们认为12月LPR可能出现下调。

原因一:稳增长诉求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表达了较强的稳增长诉求,并对货币政策提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要求,因此适度下调LPR报价以释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信号符合政策部署。今年三季度贷款利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贷款利率与LPR的点差较低,表明在LPR保持不变的背景下,银行自主额外压降的点差空间较少,因此需要降低LPR报价水平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原因二:两次降准对降低资金成本的影响可能达到LPR最小步长。从历史上看,由于LPR报价以5bp为最小调整步长,单纯一次降准较难导致LPR利率下调,但今年两次降准叠加6月存款基准利率机制改革对资金成本下行的累计影响或足够推动LPR调整幅度达到最小步长,触发LPR下调。

但需注意LPR下调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预计LPR下调后,非对称降息将会侵蚀银行净息差。在经济增长存在一定下行压力的背景下,LPR的下调在促进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会改变银行风险偏好、降低银行放贷意愿以及投资规模。虽然12月降准为银行提供了长期稳定资金,也为LPR下调提供了空间,但需注意长期净息差压缩会对信贷扩张产生较大限制。

MLF利率保持不变而LPR下调将利空债市。12月LPR存在下调的可能,但MLF利率下调的概率较低。而若MLF利率维持不变,LPR下调,对债市的影响偏利空。

原因一:后续货币宽松必要性降低。今年两次降准叠加6月存款利率改革推动银行资金成本下降,为LPR报价下调提供了空间,同时为避免MLF降息释放过强的宽松信号,选择引导银行降低LPR报价的方式支持经济稳定较为合适。但LPR下调将削弱短期内进行MLF降息的必要性,对债市而言偏利空。

原因二:LPR报价下调表明政策仍然聚焦于宽信用和支持实体经济。LPR下调将推进宽信用进程而非宽货币,考虑到2022年银行信贷环境较好的预期,LPR下调或将扩大信贷规模,支持实体经济,因此宽信用冲击将利空债市。此外,若MLF利率与LPR均维持不变,对债市影响仍偏利空,货币宽松预期升温的利多逻辑较弱,因为料12月LPR报价不下调是延续财政政策和房地产政策调整预期,并不会显著强化货币宽松预期。

债市策略:当前较强的稳增长诉求表明LPR下调存在一定必要性,今年两次降准与6月开始推进的存款利率报价改革为LPR提供下行空间。若12月MLF利率不变而下调LPR,则后续货币宽松必要性降低,LPR下调的宽信用冲击会对债市形成利空影响;若12月MLF利率与LPR均保持不变,则对债市影响较为有限。我们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2.8%是本轮利率底部的判断,后续需警惕宽信用预期逐步升温可能导致利率出现回调风险。

正文

如何看待降息预期?

12月降准政策迅速落地,表明了“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在海外宽松货币政策退潮阶段仍然存在宽松的空间,也激发了市场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最近一周内,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接连召开,都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稳增长诉求明显强化。在此背景下,市场对后续降息政策的空间抱有一定乐观预期,尤其对12月LPR报价可能出现下调抱有较强预期。我们认为12月LPR报价存在下调可能,但是对于债券市场可能难言乐观。

12月LPR报价可能出现下调

原因之一:稳增长诉求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政策存在稳增长诉求,下调LPR可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表达对稳增长的重视。稳字当头是当前政策层面对后续宏观经济的基本要求,相应地对宏观政策也给出了稳健有效的定调,其中财政政策适度扩张、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等。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由此我们认为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主角之一的货币金融政策也要发挥相应功能;货币政策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我们认为适度下调1年期LPR报价5bps将切实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加强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释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信号,符合政策部署。

三季度贷款利率有所上升,贷款利率和LPR的点差也较低,进一步降低LPR报价水平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存在一定必要性。目前经济存在三重压力,虽然内需增长潜力较大,但经济增长面临的阻碍仍较多,亟需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经济发展。但是202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有所上行,其中一般贷款和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分别较二季度上行10bps和1bp,也表明进一步降成本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基于2021年第三季度末数据,贷款利率与LPR报价的点差上浮程度基本低于2019年第四季度水平,仅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五年LPR的点差小幅上升。若未来LPR水平保持不变,则银行自主额外压降点差的空间较少,主动压降点差的动力也不足。因此为稳定宏观经济,LPR下降会是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的有效方法。

但我们认为,相比于MLF降息,选择LPR降息更显稳健。12月15日央行全面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于12月刚刚落地,若MLF降息同在12月落地,则会释放出极强的宽松信号,而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稳字当头、不急转弯、不大水漫灌仍然是我国政策的主要操作思路。回顾历史,除了为应对突发性、影响深且广的疫情冲击,于2020年4月同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MLF利率以外,并没有出现MLF降息与降准同月下调的情况。并且2020年4月降准为定向降准,具有普惠金融特点,主要为缓解疫情对小微、民营企业运营的冲击,与今年12月全面降准以稳定经济增长不同。我们判断当前即便在稳增长要求下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需求下存在降息的空间,也会选择LPR降息,而非在一个月之内对MLF进行降息,释放强烈的货币量价宽松信号。

原因之二:两次降准对降低资金成本的影响可能达到LPR最小步长。

从历史上看,单纯一次降准难导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由各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即“LPR=MLF利率+加点”。加点幅度与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相关,降准可以通过释放长期流动性,降低银行综合资金成本,压缩LPR报价机制中的加点。但由于LPR报价以5bps为步长,若报价行下调了报价,但平均计算后的LPR变动小于其最小调整步长,则向0.05%就近取整后,单纯的降准可能不会触发LPR下调。

但7月、12月两次降准对银行资金成本下行的影响可能足够推动1年期LPR报价达到最小步长。央行2020年9月15日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中提到,“LPR 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 2019 年 9 月和 2020年 1 月两次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各 0.5 个百分点,带动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下行了 0.02~0.03 个百分点,但因为变动小于 LPR 的最小调整步长,向 0.05%就近取整后,两次降准当月只有一次触发了 LPR 变化。”2021年两次降准均为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与2019年9月和2020年1月两次降准情况相同。而今年第一次降准未触发LPR变化,因此预计2021年第二次降准后叠加第一次降准对LPR加点的影响将很有可能实质推动LPR报价算数平均值下降超过最小调整步长。

另外,今年6月存款基准利率改革进一步推动了银行负债端成本降低,12月LPR下调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我们曾在《利率债周报20210621—存款基准利率改革会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吗?》(2021-6-21)中预计利率上限的下降幅度在5-15bps,因此此次改革将通过降低银行息差压力,影响报价行加点因素来降低LPR报价,而存款基准利率改革以后,LPR始终未下调,表明存款基准利率带来的下调幅度未能超过最小步长,但考虑到今年两次降准,长期资金的增加以及存款利率改革对LPR的累计影响预计将于12月显现。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12月份存在MLF利率维持不变+LPR下调的可能。但不可否认,12月LPR是否会下调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背后实际上是政策逻辑的问题——非对称降息对银行净息差的削弱。即便两次降准和存款基准利率报价改革可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成本降低,但预计LPR下调后银行净息差仍然会受到一定侵蚀。

在目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显化,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的情况下,银行倾向于保守型战略,向风险系数较低的大型国有企业投放贷款。同时银行贷款投放规模也具有顺周期特征,在经济承压的背景下,倾向于主动减少贷款投放。从较长的时间维度看,银行净息差下降通常领先于贷款增速与银行总资产增速,其下降将带动贷款增速于银行总资产增速大幅下滑。

截止2021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息差从2019年第四季度2.2%下降至2.07%,其中除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净息差相较于2019年末存在小幅上升,其他商业银行净息差均大幅下降。虽然12月降准为银行提供了长期稳定资金,一定程度降低了资金成本,为LPR下调提供了空间,但在MLF12月下调难度较大的背景下,LPR非对称性下调将进一步压降银行的净息差。虽然贷款利率下调,预计信贷需求将有所提振,但从供给端看,基于逐利和较低风险偏好的考量,银行缺乏长期扩大信贷规模的意愿,虽然可能在某些时间窗口存在加大信贷投放的情况(例如2019年一季度),但我们认为很难长期维持净息差压缩和资产扩张并存。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对降成本做出明确部署。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9年LPR改革降成本是货币政策主线之一;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而疫情期间的降准降息也带来了LPR和贷款利率的大幅下行;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对降成本做出明确部署,2021年货币政策以稳为主,LPR维持不变、贷款利率维持平稳。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稳增长和政策提前发力,但仍然没有明确提及降成本,那么在MLF利率没有调整的基础上,LPR下调需要政策有力推动。

MLF利率不变而下调LPR,利空债市

基于前文的论述,市场目前存在的降息预期更多集中于12月LPR下调而非MLF降息,我们认为12月确实存在LPR下调的可能,但是MLF利率下调的概率很低,也就是组成了MLF利率维持不变而LPR下调的组合,综合来看会对债市偏利空。

逻辑一:MLF利率不变而下调LPR ,后续货币宽松必要性降低。

12月LPR报价存在下调可能,但其下行的空间来源于7月和12月两次全面降准以及6月份以来逐步落地推进实施的存款利率报价机制改革带来的银行资金成本下降。如前文所述,我们认为12月15日MLF续作大概率仍然维持操作利率不变,那么12月LPR报价在前期积累的银行资金成本下降效应下出现下调,表明了当前阶段货币政策仍希望避免释放过强的宽松信号(降息),而选择通过引导商业银行下调LPR报价的方式释放利率市场化改革红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表明当前货币政策并没有快速走向全面宽松,2020年降准+再贷款等节奏性货币政策的框架尚没有重构,而一旦LPR报价出现下调,则说明短期内MLF降息的必要性有所降低。那么从货币政策层面,如果在12月MLF利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LPR报价出现下调,那么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降息的概率则将下降,对债券市场而言会偏利空。

逻辑二:LPR报价下调表明政策仍然聚焦于宽信用和支持实体经济。

LPR报价直接关系贷款利率,如果LPR报价下调则相应的锚定LPR的贷款利率也将跟随下调。从政策的影响来看,LPR下调并非宽货币而是宽信用政策,即希望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激发贷款需求。虽然如前文所述,当前银行净息差水平偏低,下调LPR的影响可能有限。但是展望2022年年初时点,银行的信贷供给额度较充裕、项目储备也较为丰富,下调LPR的效果应该是全年内最好的时点,这也可能是选择在12月下调LPR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LPR报价下调,则表明政策仍然聚焦于宽信用和支持实体经济,这与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集中出台相吻合,而后续可能存在的宽信用冲击也对债市利空。

市场可能还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既然MLF利率维持不变而LPR下调对债市利空,那么如果12月LPR报价维持不变,是否会重演“LPR不降——宽松预期升温”的利多逻辑呢?2019年8月LPR报价改革后LPR经历了多次下调,但也正如前文所述,单次降准难以促使LPR下调,因而在2019年末和2020年初,降准后LPR不下调后市场出现了降息预期升温的利好债市逻辑,而从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看,在2019的货币政策宽松通道中,的确出现了连续月份LPR未下降后MLF利率下调的情况。我们认为这一潜在的利多逻辑可能并不如2019年末强烈,原因在于政策组合的不同——不同于2019年末已经处于宽信用诉求的末期,即财政等宽信用政策已经有所发力,市场对于稳增长的政策最后都集中于宽货币,而当前处于稳增长、宽信用的前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边际调整组成了政策组合,如果LPR报价不下调并不会明显强化货币宽松预期,进一步博弈货币政策加大宽松力度可能胜率不高,反而会进一步延续财政和房地产政策调整预期,所以预计对债市影响会相对平淡。因而总体来看,若12月MLF利率和LPR均维持不变,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会较为平淡;但若12月MLF利率不变而LPR下调,则会对债市形成利空影响。

债市策略

市场对后续降息政策的空间抱有一定乐观预期,尤其对12月LPR报价可能出现下调抱有较强预期。我们认为当前稳增长诉求较强的背景下LPR下调存在一定必要性,12月LPR报价存在下调可能,但其下行的空间来源于今年7月和12月两次全面降准以及6月份以来逐步落地推进实施的存款利率报价机制改革带来的银行资金成本下降。若MLF利率不变而下调LPR ,则表明政策仍然聚焦于宽信用和支持实体经济,后续货币宽松的必要性也降低。总体来看,若12月MLF利率和LPR均维持不变,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会较为平淡;但若12月MLF利率不变而LPR下调,则会对债市形成利空影响。我们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2.8%是本轮利率底部的判断,后续需警惕宽信用预期逐步升温可能导致利率出现回调风险。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21年12月10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大体下行,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31.98bps、-6.88bps、-8.09bps、0.75bp和3.03bps至1.80%、2.14%、2.17%、2.09%和2.72%。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上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0.00bp、-1.57bps、-0.89bps、-1.00bps至2.27%、2.59%、2.72%、2.84%。12月10日上证综指下跌0.18%至3,666.35,深证成指下跌0.24%至15,111.56,创业板指上涨0.22%至3,466.80。

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2月10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单日净回笼(投放)0亿元。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20年12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16010.66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8117.16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9868.66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市场回顾及观点

可转债市场回顾

12月10日转债市场,中证转债指数收于431.13点,日上涨0.24%,可转债指数收于1841.45点,日上涨0.50%,可转债预案指数收于1505.45点,日上涨0.74%;平均转债价格152.00元,平均平价为117.48元。今日皖天转债(113631.SH)和苏租转债(110083.SH)上市,380支上市交易可转债,除英科转债冀东转债停牌,236支上涨,3支横盘,139支下跌。其中皖天转债(18.90%)、苏租转债(16.97%)和威唐转债(11.04%)领涨,溢利转债(-4.56%)、隆利转债(-4.52%)和众信转债(-3.29%)领跌。374支可转债正股,179支上涨,13支横盘,182支下跌。其中威唐工业(20.02%)、万讯自控(20.00%)和朗科智能(11.58%)领涨,招商公路(-5.68%)、正元智慧(-5.67%)和瑞达期货(-5.54%)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上周市场继续向上,转债指数仍旧不断地挑战本轮行情以来的新高。但从市场风格来看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过去表现强势的成长与周期震荡加剧,而前期受到压制的权重股开始起舞。

策略上我们进一步践行均衡的思路,也与市场当前所表现出的趋势相吻合。市场的机会正在扩散,可以关注价值风格后续的表现。这也意味着在分散的基础上,核心是各类方向精选个券配置,市场的beta特征可能会减弱,而alpha更为明显,机会并不会局限,转债保持高弹性依旧关键。

随着疫情的再次发酵,全球再次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商品价格的压力开始增大,当前市场表现与商品价格的走势密切相关,当前我们仅推荐保留少部分需求景气持续、供给端约束较强、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个券。考虑到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持续增大,后续财政发力预期下的新基建方向更加值得关注,例如特高压、公用事业环保等方向。

近期泛消费板块遭遇持续的冲击,其中情绪有一定过度反应的嫌疑,冲击过后仍然值得重视这一方向。随着经济增长动能的回落,近期调整颇多的消费板块可能会再次展现出稳健的特性,虽然疫情构成了一定的扰动,但消费中存在不少景气度持续的方向,部分标的也创出了新高,建议投资者对这一方向增加关注。同时建议增加对金融板块的关注。

对于过去数月重点推荐的成长制造方向,也是当前市场结构性热点所在,近期仍旧有持续创出新高的标的。但往后看这一方向更加看重alpha,我们建议优选龙头个券配置。主要逻辑方向建议从国产替代与技术升级两大角度去考察,重点关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风电、光伏、医药工业、通信等板块。但当前的重点是均衡持仓的选择,积极应对市场情绪的波动。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东财转3新春转债、斯莱(精达)转债、彤程(石英)转债、金诚转债奥佳转债恩捷转债、晶科(嘉元)转债、比音转债长汽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杭银转债海澜转债旺能转债天壕转债、隆华转债、台华转债、白电(福能)转债、文灿转债中鼎转2)、润建(朗新)转债。

风险因素

市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增速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股票市场

转债市场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1年12月13日发布的《债市启明系列20211213—如何看待降息预期?》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