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每日最强音】机电产品与圣诞订单助推出口持续超预期|宏观+汽车+商社


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最新最全投研资讯一键即达!

重点推荐

华创宏观

2021/12/07

事项按美元计价,11月出口同比+22%(前值+27.1%);进口同比+31.7%(前值+20.6%);贸易顺差717.2亿美元(前值845.4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11月出口同比+16.6%(前值+20.3%);进口同比+26%(前值+14.5%);贸易顺差4606.8亿元(前值5459.5亿元)。主要观点一、机电产品与圣诞订单助推出口持续超预期推动因素一:机电产品持续走强。机电产品整体对出口2年同比增速的拉动率达到12.6%,较上月提升1.7个百分点。11月出口整体2年同比增速21.2%,较上月提升2.5个百分点,仅机电产品一项对整体出口2年同比增速增幅的贡献达到68%。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快报中发布的机电产品范围大于HS编码口径下的第16类机电产品,还包括了部分塑料橡胶制品、部分石料玻璃制品、贱金属制品、第17类车辆等运输设备、第18类光学医疗仪器、部分家具与玩具等。由于统计快报未发布完整的细项数据,因此我们无法准确判断究竟是哪些细项商品推动了出口走强,但从可得数据中我们仍能发现一些端倪。一则,电子类产品出口大幅走强:电子产品整体对出口2年同比增速的拉动率达到3.1%,较上月提升1.2个百分点,对出口整体2年同比增速的增幅贡献了47%。细项来看,手机、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增幅最大,对出口2年同比增速拉动率分别提升了0.5、0.4、0.2个百分点。二则,按HS编码分类来看,除电子产品外,机电产品中还包含了部分化工品、贱金属制品和全部运输设备,目前上述产品出口数据更新至10月,可见8月以来其对出口2年同比增速的拉动率已开始逐步回升:与5月最低值相比,化工品、贱金属制品和运输设备三类商品对出口2年同比增速的拉动率分别提升了0.4、0.9、0.6个百分点。全球资本品与中间品需求提振或是推动其他机电产品需求走高的主因。9月起随着上一轮疫情缓和,全球PMI再度回升,带来贸易需求端改善,中间品与资本品出口价值指数也出现明显回升。推动因素二:今年的圣诞订单或并非较往年提前,而是订单规模强于往年。圣诞商品涉及的品种较多,我们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圣诞节用品这一品类为例,可以看到今年圣诞节用品出口额符合历史季节性规律,并未出现订单大幅提前的现象;但今年的圣诞订单规模却远高于往年。9-10月,仅圣诞节用品这一品类,就可拉动出口同比增速0.6、0.4个百分点,11月数据尚未公布,但从中港协旬度跟踪数据来看,据港口反馈,11月份圣诞货品出口旺盛,市场预计外贸集装箱出口将好于10月,因此预计11月出口中圣诞货品或继续带来较强拉动。未来出口怎么看:我们认为,考虑到需求端美国明年仍有补库需求+居民充裕的储蓄支撑消费韧性,供给端海外疫情仍在反复,奥密克戎病毒或带来新一轮疫情高峰,有望带来我国出口份额持续处于高位,因此短期内出口或仍可在高位。但明年上述供需因素对出口的支撑或将逐步走弱,明年出口增速相较今年或有下行风险。(详见《赢己赢彼的稳增长——2022年宏观策略展望》)二、进出口分项数据出口区域:11月我国对多数地区出口均走强,对欧盟、东盟出口大幅走强。出口商品:11月以电子类产品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大幅走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小幅回落,地产后周期类产品对出口的拉动继续回落。进口区域:11月自各地区进口均有提升,或反映内需普遍性的改善。进口商品:11月大宗商品与电子产品进口大增,2年同比拉动率分别录得3.5%、3.8%,前值2%、2.8%。风险提示:海外疫情扩散超预期,海外对消费品需求强于预期。

华创汽车

2021/12/08

宣布降准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汽车尤其汽车零部件连同其它成长板块在年底一起调整。过去两个月市场一直在怀疑中追逐汽车零部件上涨步伐,现在迎来了查漏补缺机会。我们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下核心观点。一、理解汽车零部件的交易触发逻辑:β铺底,α演绎。过去一年里市场已经接受乘用车中长期乐观的成长展望,而零部件还没有,叠加小市值、业务偏传统等属性,市场关注度低。这种情况下,只有景气预期跑赢其它行业板块,汽车零部件才能获得市场关注度和投资热情,进而带动投资者进入这2-300家的标的池里寻找自己的α机会。二、基本面展望靓丽:1-2Q22大概率实现销量双位数增长,政策托底预期也在加强。虽然我们一直看需求下行,但2022年有潜在的100万辆积压需求释放+100万辆库存回补,进而带来接近20PP的增速提振,考虑芯片恢复节奏、基数等因素,4Q21虽然还是批零降幅收窄的过程(也带来了股价的波动),但翻年增速就有望达到10%以上,目前我们初步预计1-2Q22乘用车批发增速分别+17%、+11%。再往后,宏观托底的预期开始有所加强。其它行业也会跟随宏观经济波动,但汽车多了芯片提振,无论绝对增速还是相对增速,都具备行业间比较优势,给汽车零部件投资带来非常良好的背景铺底。此外,考虑市场容易低估上/下行幅度以及盈利弹性,我们预计在销量数据上行时,市场会进一步上调个股业绩预期、目标估值,潜在收益空间有望拉大。三、汽车零部件成长逻辑正在重构,本轮投资周期估值有望超过前期高点。当前汽车零部件估值处于历史中枢水平,向上有空间、向下也有安全边际,但是,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其天花板有望像整车那样强力突破前期高点,这主要是因为成长逻辑在发生变化,增长曲线可能变得更陡峭,由此推动估值上行:1)传统角度/过去,中国汽车零部件份额提升动力来自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考虑汽车商业模式特征,我们认为年化复合增速一般在10%-20%。2)智能电动变革在产品层面,带来增量、增价、增功能的产品配套机会,推动受益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业绩增速预期上行以及终值上行。3)智能电动变革在客户层面,带来配套关系变化,包括竞争要素权重重构、产品迭代加速进而新项目定点周期缩短等,此外还有下游自主车企份额提升,也都将推动受益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业绩增速预期上行。这里的不确定性在于2)和3)相较于1)加速了多少,不同零部件厂商的情况也有区别,但相对确定的是,加速向上的趋势已经发生了。市场标的选择也将从强势α逐步向中等α以及后续β标的推进。投资建议:综合上述对汽车零部件交易逻辑认知、基本面良好预期、成长逻辑重构判断,叠加后续双降预期,我们认为接下来两个季度汽车尤其零部件板块仍有较大机会,当前调整将给予投资者重新淘金去沙、查漏补缺的良好机遇。零部件板块,建议关注继峰股份上声电子中鼎股份、800V链条、香山股份,重点推荐拓普集团新坐标。整车板块,推荐吉利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国内消费低于预期,原材料涨价超预期、芯片供给恢复速度低于预期等。 

华创商社

2021/12/08

海外餐饮业迭代较慢,美股餐企多为快餐,模型相对稳定,从美国上市餐饮公司整体估值来看,目前休闲餐饮品类餐厅(墨式烧烤等)相比正餐品类(达登饭店)和快餐品类(百胜中国、麦当劳)享受更高估值。正常年份里,美股正餐餐企平均估值为20X左右,快餐餐企平均估值为25X左右,休闲餐饮品类餐企估值在50X左右。海外餐饮口味相对简单,老化迭代风险较小,美股餐企多为快餐,模型相对稳定,开店空间较为确定,且相对弱化“翻台”,对同店销售更为敏感。

海外餐饮口味相对简单,老化迭代风险较小,快餐开店空间较为确定,且相对弱化“翻台”,对同店销售更为敏感。影响估值的主要因素有:

门店增速

同店销售额变化

餐厅层面利润率和净利率是否稳定

回购

复盘海外餐企可以发现,餐饮公司因为品牌势能建立之后的3-5年业绩确定性比较强,这一阶段通常会快速拓店扩大市场份额,高门店数量增长 + 高同店增长,处于上升期,往往享受较高估值溢价。

但是很多公司都会出现管理层判断失误,扩张激进,导致门店质量下滑,或者是产品不稳定,或者加密过快,新店对老店分流严重,因此之后需要放缓开店。校准和调整模型所需时间不一,在此阶段,公司估值中枢下移,逐渐回归正常,这个阶段,较好的产品模型、强有力的管理层可以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比如2008年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回归,2003年麦当劳更换管理层。公司经营策略,改革成效是否有效,主要反应在同店增速或翻台率上。

目前来看穿越周期的餐饮品牌,如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疫情之前都是每年单个位数同店增长,大概5%上下浮动,同店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宣传,年轻化(如做联名触及新消费人群,eg:肯德基和原神联名),以及数字化升级对人力费用的节省。除此之外不过时的餐饮品牌经营的品类属于标准化程度高,需求不容易过时,刚需属性强且消费场景一直存在的餐饮类型,如西式快餐,咖啡等。国内大市值餐企:海底捞翻台自疫情之后一直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今年3季度同店翻台恢复至去年同期80%左右,10月份同店翻台恢复至去年同期90%左右,2021.11.5日公司发布自愿公告,将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门店(其中部份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大部分关闭门店是近一两年开的新店,且翻台率低于2次/天,我们认为未来较为乐观的走向:公司经过调整之后同店翻台恢复→OP恢复→品牌保留特色的同时完成年轻化→找到下一个有效人力组织方式→重新打开开店空间,公司困境反转的信号是同店翻台率的恢复。

风险提示:门店扩张不及预期,疫情反复风险,海外疫情扩散超预期,食品安全风险,消费者信心恢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