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落地,还能期待什么?


  周三国常会官宣“降准”后,4月15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我们解读如下:

  降准落地并不意外。此前(2018年以来)总理曾经有10次在国常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表态“降准”,最终有9次央行随后宣布降准,仅有1次未落地,本次时隔两天央行宣布“降准”符合历史规律。今年以来出口增速高位放缓趋势明显,输入性通胀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大幅上升,同时多地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对生产、投资、消费和供应链物流等各个环节产生较大冲击,3月PMI再度回落至荣枯线下。面对内外形势变化,作为相对灵活的逆周期调节手段,货币政策需要有所作为,信心比黄金重要。

  降准还需宽信用手段配合。从宽信用和稳增长的政策目的实现看,降准效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首先,25bp降准体量有限,是近年来幅度最小的一次;其次,疫情冲击可能影响流动性传导,受疫情冲击影响,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或进一步转弱,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市场资金配置效率较低,降准的政策效果或不及预期。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难点在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比降准,再贷款效果可能更好。

  本次降准对利率行情影响有限。从历史看,降准后长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有限,对短端的利好作用更明显。同时,降准后长债收益率可能不降反升,主要原因在于降准之后银行支持实体能力提升带来贷款放量、社融回升,最终拖累长债表现。本次降准可能难以推动长债利率进一步下行,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对4月“双降”期望过高,结果今天没降息只降准,同时力度低于预期,因此市场交易情绪有所降温;二是本次央行发言表述较谨慎,提出了未来货币政策走势的两个关注点,即物价变化和海外货币政策调整压力。

  降准后,还会有降息吗?宽货币趋势仍未结束,下调政策利率将成为必要选项。1)内部来看,降成本是宽信用实现的关键。3月份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进一步降至11.6%,尽管地产放松和财政基建发力的趋势确定,但在“预期转弱”和“严控隐债”的政策约束下,宽信用仍面临较大挑战。2)外部因素掣肘有限。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主要取决于中国相对美国的竞争实力和经济表现;短期来看,经常性账户顺差带来的净结汇,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境外配置需求,地缘政策冲突引发的避险需要等,都能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较大支撑。因此,除非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大幅贬值压力,否则央行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主”。

  小结:本次降准落地是在预期之中,但力度较小,主要目的在于提振市场信心。随着市场关注点阶段性转向宽信用,同时对于宽货币预期有所降温,短期长债利率下行动力不足,预计维持偏强震荡。从降成本的角度看,“以价换量”可能是宽信用的关键手段。考虑到外部因素掣肘有限,宽货币趋势并未改变,下调政策利率仍是必要选项,特别关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尽管地产放松和财政基建发力的趋势确定,但在“预期转弱”和“严控隐债”的政策约束下,宽信用仍面临较大挑战,长债收益率面临的调整压力不大,在控制好节奏的前提下仍然建议积极把握交易机会。

  风险提示:货币宽松不及预期,宽信用超预期。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外,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我们解读如下:

  一、降准落地并不意外

  周三国常会已有“预告”,央行官宣符合历史规律。4月13日国常会宣布,“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此前(2018年以来)总理曾经有10次在国常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表态“降准”,最终有9次央行随后宣布降准,间隔时间2天-19天不等。唯一的例外出现在2020年6月17日,国常会提出“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降准最终未落地。

  降准首要目的在于稳定市场预期。从3月底央行一季度货政例会看,新关注“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和“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明确提出“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和“提振信心”。今年以来出口增速高位放缓趋势明显,输入性通胀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大幅上升,同时多地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对生产、投资、消费和供应链物流等各个环节产生较大冲击,3月PMI再度回落至荣枯线下。面对内外形势变化,作为相对灵活的逆周期调节手段,货币政策需要有所作为,信心比黄金重要。

  二、降准还需宽信用手段配合

  按照央行说法,此次降准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我们认为从宽信用和稳增长的政策目的实现看,降准效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首先,25bp降准体量有限。此次降准只有0.25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幅度最小的一次。预计释放长期资金5300亿元,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即使考虑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多降0.25个百分点,整体力度也较为有限。

  其次,疫情冲击可能影响流动性传导。近期国内多地疫情加剧,国常会指出“当前一些市场主体受到严重冲击,有的甚至停产歇业,必须针对突出困难加大纾困和就业兜底等保障力度”。受疫情冲击影响,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或进一步转弱,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市场资金配置效率较低,降准的政策效果或不及预期。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难点在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准指的是央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可贷资金数量从而增大信贷规模的一种手段。但事实上,商业银行可能并不缺少资金。截至4月15日,以20天移动均值计算的DR007中枢为2.04%,明显低于7天OMO利率,股份行存单发行利率持续低于2.5%,均显示当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继3月社融信贷“冲量”后,4月以来票据贴现利率再度回落,侧面反映当前银行风险偏好较低,可能出现资金充足而项目不足的情况。

  相比降准,再贷款可能更有效。再贷款可以理解为央行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助推银行加大对支农、支小、扶贫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4月6日国常会在“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之外,新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且人民银行对贷款本金分别提供60%、100%的再贷款支持,这有利于发挥货币政策的“定向直达”作用,符合“三重压力”下保主体、稳就业的政策需要。在地产、基建等传统信用“抓手”受限的情况下,再贷款效果可能更好。

  三、本次降准对利率行情影响有限

  从历史看,降准后长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有限。回顾历史,在降准预告至降准宣布、降准实施后的1个月内,收益率一般呈下行趋势,特别是对短端的利好作用更明显。但除了2020年初、2021年7月两次外,长债收益率下降幅度都不大。同时,降准后长债收益率可能不降反升。如2019年9月和2020年4月,降准落地后10Y国债收益率明显回调,主要原因在于降准之后银行支持实体能力提升带来贷款放量、社融回升,最终拖累长债表现。

  ◾2019年9月6日央行宣布降准,9月10日公布的8月CPI数据显示通胀压力较大,市场担忧将制约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此前,9月4日的国常会宣布提前下达2020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专项债资金向基建项目倾斜,市场对于宽信用政策的担忧同样推动长债收益率上行。

  ◾2020年4月3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彼时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复工复产加速推进,经济呈现明显回暖迹象。4月10日公布的金融数据大超市场预期,社融和M2增速均升至近2年最高水平;4月17日经济数据出炉,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均明显收窄。经济复苏预期升温打压债市情绪,长债收益率向上调整。

  本次降准可能难以推动利率进一步下行。晚间降准消息公布后,10年期国债活跃券(220003.IB)收益率反而小幅上行。我们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对4月“双降”期望过高,结果今天没降息只降准,同时力度低于预期,因此市场交易情绪有所降温;二是本次央行发言表述较谨慎,提出了未来货币政策走势的两个关注点,即物价变化和海外货币政策调整压力。本次降准落地后,短期市场关注点可能重新转向宽信用,宽货币预期阶段性降温,长债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预计维持偏强震荡。

  四、降准后,还会有降息吗?

  有观点认为,本次降准25个bp意味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空间有限,未来政策利率降息的可能性较小。但我们认为宽货币趋势仍未结束,主要从内外两个角度理解。

  内部来看,降成本是宽信用实现的关键。3月份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进一步降至11.6%,尽管地产放松和财政基建发力的趋势确定,但在“预期转弱”和“严控隐债”的政策约束下,宽信用仍面临较大挑战。从过往经验看,中长期贷款增速的企稳回升需要以贷款利率的下行为前提,即通过放松金融条件来刺激融资需求。25bp幅度的降准对于银行负债成本下降的贡献较小,可能不足以单独推动LPR下调至少5bp。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当前净息差处于低位,进一步压降LPR报价的空间不大。因此,在准备金率政策空间逐渐收窄的情况下,下调政策利率将成为必要选项,特别关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可能性。

  外部因素掣肘有限。近期市场担心中美利差倒挂可能加大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从而制约央行货币政策放松空间。但我们认为中美利差只是两国货币政策相对变化的客观反映,并非影响汇率变化的关键。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主要取决于中国相对美国的竞争实力和经济表现;短期来看,经常性账户顺差带来的净结汇,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境外配置需求,地缘政策冲突引发的避险需要等,都能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较大支撑。因此,除非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大幅贬值压力,否则央行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主”。

  五、小结

  本次降准落地是在预期之中,但力度较小,主要目的在于提振市场信心。随着市场关注点阶段性转向宽信用,同时对于宽货币预期有所降温,短期长债利率下行动力不足,预计维持偏强震荡。从降成本的角度看,“以价换量”可能是宽信用的关键手段。考虑到外部因素掣肘有限,宽货币趋势并未改变,下调政策利率仍是保留选项,特别关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尽管地产放松和财政基建发力的趋势确定,但在“预期转弱”和“严控隐债”的政策约束下,宽信用仍面临较大挑战,长债收益率面临的调整压力并不大,在控制好节奏的前提下仍然建议积极把握交易机会。

  六、风险提示

  货币宽松不及预期,宽信用超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降准落地,还能期待什么?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4月16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泰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周岳 | SAC编号:S0740520100003

  肖雨 | SAC编号:S0740520110001